股票买卖基本常识有哪些?需要了解哪些术语?
在股票买卖交易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老手们在那里谈天论地,其中经常冒出各种各样的股票术语,对于新手来说极其不友好,所以想更好的了解老手说的方法那就必须清楚股市常见的术语,下面就说说股票买卖基本常识有哪些?
新手在初入股的时候,常常会听到各种专业名词。没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摸爬滚打,这些概念真的不容易上手。市面上也没有哪本书专门解释这些琐碎的东西。今天多多就专门给大家列举一些常用名词和概念。
1、股票相关名词
一级市场:股票发行市场,这个市场上能认购公司首发股票。
二级市场:股票首次发行后,股票持有者之间相互交易的市场,就是我们常说的股市。
A股:公司在中国境内注册,在境内上市,以人民币进行交易的普通股票。(A没什么特别的意思,仅代表普通人民币)
B股:公司注册和上市都在境内,以特种人民币标价。操作上:先由美元购买人民币,再对公司注资,本质是外资股。随着外汇政策的完善,它已逐渐淡出投资主舞台。(B没有特别的意思,仅用来区别A)
H股:内地注册,但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股票。如南方航空、中国中铁。(香港英文HongKong,取首字母)
IPO:首次公开募股(Initial Public Offering),指公司第一次把股票挂到交易所叫卖。
QFII:经国家审核,能在国内合法投资的境外机构,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早期产物。
ST股票:在沪深上市,但因亏损或其他明显的异常情况,被中国证监会特别标注,提醒股民需格外注意的股票。一般都存在退市风险,不确定性大,不建议投资。
沪港通:开放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互通,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,自由购买对方市场的股票。
北上资金:沪港通中,港股投资者购买内地股票,是目前外资的主要输入途径。
南下资金:沪港通中,内地投资者购买香港股票,总量少。
蓝筹股:指长期稳定增长的传统工业股及金融股,特点是资本雄厚、市值大、信誉优良。如中国石油、长江电力和国内各大银行。
红筹股:在境外注册成立,在境外(香港或美股)上市,但主要业务在中国境内。如阿里、腾讯等。
白马股:长期绩优、回报率高并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股票。特点是高成长、低风险、数量少,如贵州茅台。
2、股票公司分析名词
基本面:公司层面,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状况,包括主营业务、财务状况、盈利水平、管理架构等;国家层面,是影响公司发展前景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,包括银行利率、财政政策、汇率波动等。
技术面:股价波动后形成的各类技术指标,走势形态以及K线组合等。喜欢技术分析的人,一般认为市场行为包含了各种潜在信息,并且认为价格变化具有规律和历史会重演。
市值:一家上市公司的发行股份按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股票总价值,即每股市场价格×发行总股数。整个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,即为股市市值。
行业壁垒:是公司保护业务市场、排除竞争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,常被比喻为“护城河”。本质上是行业垄断程度:于对在某一方向存在极大优势的企业,如百度的搜索业务,行业壁垒越坚固,公司的发展前景越好。
估值:对股市中,某一公司投资价值的评估,往往包括公司当前盈利状况和未来价值预期。每个人对公司的预期看法都不一样,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。
股票市盈率:也叫PE,计算公式为:当前每股市场价格(P)/每股税后利润(E)。它能反映投资回报年限,是常用的估值指标。
TTM:滚动市盈率(Trailing Twelve Months),属于市盈率的进化版,反映公司最新的估值水平。计算公式为:公司市值(P)/最近12个月总净利润(E)。
市净率:也叫PB,计算公式为:股价(P)/净资产(B)。它能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好坏,是常用的估值指标。尤其适用于依靠净资产增值盈利的公司,如各大银行、金融机构。
3、宏观名词
财政政策:是国家干预经济,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,一般表现为税收变化、国债增减和政府投资项目。
通货膨胀:市场上的流通货币数量过多,“钱多不值钱”,引起货币贬值,物价上涨,人们生活水平下降。
通货紧缩: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减少,人们的购买力下降,物价随之下降。它往往伴随着企业倒闭、失业率激增、经济衰退等恶性后果。
GDP:国内生产总值,反映了国家(或地区)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,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。GDP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信心强弱。
CPI:物价指数,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。其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,也是国家财政政策的判断基础之一。
M1:狭义货币供应量,即银行存款之外的流通现金+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。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紧张程度,是基金周期波动的主要指标。
M2:广义货币供应量,即M1+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+居民储蓄存款。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压力,新闻里常说的货币供应量就是M2。
广告位 |